云南探索教师“省管校用”对口帮扶,六名骨干教师来到东川一中 一所县中的新变化(一线调研)|天天快播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23-05-05 09:48:29

县域普通高中,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寄托着广大农村学生对接受更好教育的期盼。

近年来,相关部门相继出台《“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等文件,县中办学资源显著扩大。然而,生源和教师流失比较严重、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等问题,在一些地方县中还比较突出。如何化解这些难题?一个重要举措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基层流动。

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来自云南省优质高中的367名优秀教师赶赴全省5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对县中进行为期3年的帮扶。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昆明市北部山区的东川一中,记录昆明市第一中学的6名教师到来以后,这所县中正在发生的变化。


(资料图片)

——编 者

一摞厚厚的教辅材料和一辆折叠自行车——这就是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昆一中”)历史教师夏耘准备带往东川区第一中学(以下简称“东川一中”)的“家当”,把汽车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夏耘的妻子有些担心:“山区路远,一个月回不来几次,还是多带点吃的用的吧。”

“这些可是宝贝。”夏耘笑着说,教辅材料是为适应东川一中的教学情况专门编写的,新学期要用;学校建在半山腰上,离住的地方有两三公里,骑车更方便。

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云南省从全省各优质高中选派367名优秀教师,赶赴全省5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有着30年教龄的夏耘,也在选派之列。2022年8月起,夏耘和其他5名昆一中老师组成的帮扶团队,前往距昆明市区170公里外的东川一中,开始为期3年的教育帮扶工作。

一场精准教育帮扶行动,在云岭大地拉开序幕。

难 题

好生源不愿来,好教师留不住

东川区是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昆明市最北端的山区,也是昆明市唯一一个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目前东川一中有高中生3000多名,其中近千名是易地搬迁群众子女,教职工不到300人。

“好生源不愿来,好教师留不住,学校连续3年一本达线率为零。”说起学校情况,东川一中党委书记周明兴难掩焦虑。

近年来,在云南,很多像东川一中这样的学校都面临相似的情况,优秀教师和学生的流失,严重制约了县域教育的发展。

为破解这一难题,2022年3月,云南省教育厅等6部门印发《关于建立教师“省管校用”对口帮扶机制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所谓“省管校用”,指的是“省管编制、校用人才”,依托全省57所优质普通高中,每校派遣5到10名骨干教师,组团式对口帮扶全省27个国家级和30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中学,每3年为一个实施周期,自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昆一中对口帮扶东川一中,正是源于“省管校用”。

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一步。

云南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冯霞介绍,按照实施方案,帮扶学校应选派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承担过5年教学任务,具有良好师德师风、敬业奉献精神、丰富的学校管理和教学经验的学校管理人员或骨干教师。

昆一中选派的帮扶团队可谓“阵容强大”——

6名老师都是昆一中的骨干教师,科目涵盖语文、历史、化学、物理、英语,其中5人为副高级以上职称。帮扶团队负责人夏耘教龄30年,同时也是云南省知名心理咨询专家;语文老师谢梅担任班主任30年,是昆明市五华区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化学老师刘德忠是中学高级教师、昆明市优秀教师……昆一中校长赵灿东说,“我们派出精干的教学力量,就是为了让帮扶产生实效。”

“东川一中要改变,必须抓住这次机会!”东川一中2022年秋季学期干部职工大会上,周明兴做了这样的动员。昆一中6名骨干教师的到来,激起了东川一中师生心中改变的希望。

“我们一定竭尽所能,积极融入,与东川一中全体老师共同努力,争取让帮扶之花结出硕果。”夏耘代表6名老师庄重承诺。

解 题

因材施教,调整教学方法

回想起刚来到东川一中时的情景,刘德忠印象深刻。高一年级开学后的一次摸底测试,让满怀信心而来的6名老师,一开始就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

“我们觉得很基础的题目,学生的试卷上却大面积空白。”除了考试,学生的课堂表现也让他忧心忡忡。“讲氧化还原这一章,许多学生连初中学的化合价都记不住,只能先花一节课的时间复习初中知识。”

昆一中的高中录取最低分数线远高于东川一中的录取最高分数线,学生基础相差太大,意味着将原先的教学方法照搬到东川一中,很可能会“水土不服”。

教什么?怎么教?这是帮扶团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刘德忠提出“攀岩打钉”的教学理念,他认为,学生学习吃力就好比运动员攀岩时没有发力点,需要打钉子提供支撑。

“我们要做的,是替学生打下‘钉子’,为学习提供发力点。”刘德忠说。

“钉子”怎么打?刘德忠带着全校化学老师,先从编写适合东川一中学生的练习题做起。“拓展性太强的题目可以适当减少,增加巩固必备知识点的练习题。”按照这个大方向,刘德忠将《化学(必修1)》和《化学(必修2)》共8章的章末检测题命题任务分给每位老师。同时,课堂适当降低教学容量,强化知识巩固。渐渐地,学生们能跟得上了。

不只是化学,其他科目老师也纷纷行动起来:建立学生个人档案库,对各科成绩做对比分析,培优辅差更加精准科学;推行英语单词每周过关训练、高三英语听力晨读专项训练;带领学生做读书笔记和思维导图,培养阅读习惯、练笔写周记……6名老师很快调整了各自学科的教学方法,教学逐渐有了起色。

“帮扶是一次重新出发,对每名老师都是全新挑战。”夏耘说。

见 效

为当地培养一批优秀教师

抓住对口帮扶的机遇,2022年秋季学期,东川一中与昆一中组建联合办学班,帮扶团队成员全部参与教学。

中考547分的罗婧玲,本可以去昆明主城区就读。得知东川一中与昆一中联合办班的消息后,她选择来东川一中就读。

“联合班的师资很强,我家离学校很近,还能给家里减轻负担。”入学后,罗婧玲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周明兴说,联合办学班的社会反馈很好,不少外流的学生都在商量转学回来。

除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东川一中的青年教师们也期待有所收获。新学期排课时,东川一中并没有给6名老师压太多的课时,而是希望他们有更多时间从事教研工作。

“帮扶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当地培养一批优秀教师。”采访中,夏耘多次说,帮扶团队既要发挥“输血”作用,更要带动东川一中积极“造血”。

为了发挥好“传帮带”作用,东川一中以帮扶团队为班底,建立了9个学科的名师工作室,6名帮扶教师都是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在学科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等方面,培养带动东川一中青年教师。

刘德忠的化学名师工作室建立后,有着13年教龄的东川一中化学老师沈荣琼,变成了“学生”。“集体备课时,刘老师带着全校7名化学老师做高考题,并分析命题思路。上学期工作室一共开展了10次教研活动,对我们很有启发。”沈荣琼说。

除此之外,刘德忠还带领化学组老师一起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原创试卷和习题,并要求老师自己写题目解析,不但要会做题,还要会给学生讲解。

“教学相长,师生才能共同进步。”刘德忠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争取在帮扶期里,和化学组老师编写一套符合东川一中师生特点的教辅材料。

长 效

省管编制、校用人才

奔赴是双向的。昆一中老师前往东川一中的同时,东川一中物理教研室副主任赵英俊也前往昆一中,进行为期一年的跟岗研修。

《方案》明确提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派1名校长后备培养对象和若干青年教师,到帮扶学校跟岗研修。作为学校选派的骨干教师,赵英俊经历了职业生涯最有挑战的一个学期。

“在东川一中,教学以老师为主导,但昆一中的教学以学生为主导,这就对老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刚来到昆一中时,赵英俊心里十分忐忑,所带的班级第一次考试,成绩就很不理想。

为了帮赵英俊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昆一中安排高一物理备课组长曹红兵做他的带教老师。跟着曹红兵听课、备课,渐渐地,赵英俊带的班成绩有了起色。上学期期中考试,赵英俊的班级物理成绩排名处于年级中等水平,让他备受鼓舞。

周明兴期待,赵英俊回来后能把学到的经验用于本校教学。同时,他也希望,跟岗学习的机制能持续下去。

帮扶不仅发生在一所学校里。按照《方案》,帮扶团队其中一人担任校长或教学副校长,兼任当地教育体育局副局长,昆一中老师夏耘就兼任这一职务,分管教师培训工作。

东川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杨超同介绍,昆一中帮扶团队到东川区后,先后主持开展、参与东川区国培计划市区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训、东川区2022年第一轮高考复习备考培训研讨会等一系列针对全区师生的教学教研活动,促进当地教育水平发展。

点滴之水汇成江河。云南“省管校用”对口帮扶机制开展以来,成效初显。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帮扶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文中学、昆一中西山学校帮扶永善县溪洛渡高级中学……57支教育帮扶团队已扎根当地开展工作。

为使帮扶工作“可接续、可持续”,云南省“省管校用”机制将在省级事业编制总量内统筹500名事业编制,由省级财政按每人每年4万元标准进行专项保障。在“省管编制、校用人才”的原则下,实行总量控制、动态调整,不占用帮扶学校原有编制,对口帮扶工作结束后收回编制,防止编制固化。

云南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云南将致力于推进“省管校用”对口帮扶提质增效,不断健全完善教育帮扶长效机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依托优质学校探索优秀教师培养路径,带动县域教育发展水平整体提升,让群众身边有一批好学校,为当地培养好一支教师队伍,让更多县中学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05日 12 版)

关键词:

新闻推荐